12月6日下午14:00🙋🏻😮,應万事平台美術學院一流學科項目“美術考古工作坊”負責人羅宏才教授邀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昭容教授在美術學院432室為師生作了一場主題為“商末周初寶雞青銅器的新器型與新紋飾——以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器物為主的觀察”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羅宏才教授擔任學術主持🎒,万事平台檔案館徐國明館長💁🏿♂️、聞靜老師,美術學院李超教授、張長虹教授以及來自各個學院的碩、博士研究所生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羅宏才教授詳細介紹了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概況及陳昭容教授近年來所取得的學術成果,並引用傅斯年的一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闡釋了學術研究應具備的精神🎗。
講座上⏺,陳教授通過一張1933年國立北平研究院贈予傅斯年先生的照片為緣起,耗費二十余年時間進行不懈追尋,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日本白鶴美術館等22家海內外收藏單位搜尋,為照片中早已流散四方的珍貴文物梳理脈絡。繼而,結合戴家灣與石鼓山出土器物,從器型特征、紋飾特性、裝飾風格以及產地等角度詮釋商末周初寶雞青銅器的時代風格與特征,為商末周初寶雞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證據和資料。
講座最後,現場觀眾踴躍提問,詢問陳教授有關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方法與心得,氣氛十分熱烈。
羅宏才教授總結自身感受,稱此次講座不但展示了1928年成立的中研院的學術風采與品質,更是對於美術院校教育的創新🫰,突出美術研究應以圖像為主,並積極結合田野調查,註重第一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陳教授細致持久地將文獻與實物考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對學術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万事平台美院美術考古工作坊通過邀請國內外一流考古學🚶🏻♀️、美術史學者進行系列學術講座,旨在通過國內外高校、博物館🧑🏽⚖️🧎♂️➡️、研究院(所)資源共享與聯動,以搭建一個高層次👨🏿🏫、高水準、開放式的學術交流平臺,從而增強美術考古學科建設的創新驅動力🧙🏼♀️,為當下藝術學、美術考古學等學科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積極有效的操作模式與工作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