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交流學院成功舉辦第三屆學術節

發布日期: 2014/06/09  投稿: 劉夢    部門: 國際交流學院   瀏覽次數:    返回


        67日,以“漢語國際教育與語言文化傳播”為主題的万事平台國際交流學院第三屆學術節在延長校區二樓多功能廳舉行。此次學術節特邀復旦大學中文系劉大為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馬燕華教授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傅靜博士作主題發言。國際交流學院姚喜明院長、楊靜副院長、曾桂娥副院長以及來自國際交流學院、外國語學院🗂、文學院、影視藝術技術學院的40余位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
       開幕式由曾桂娥副院長主持、姚喜明院長致辭。姚院長簡要地介紹了我院的基本情況,並表達了對此次學術節的良好祝願👨🏿‍🦱👰🏻‍♂️。簡短的開幕式後,復旦大學中文系劉大為教授作了題為《體標記與事件描繪中的全景體、分景體——兼論語言是如何描繪形象的》的專題講座。劉教授指出,語言除了具有達意、表情的基本功能以外⌚️,還有繪形的功能。而漢語中的體標記,不僅從邏輯語義上標記了事件的時間進程,還可以標誌事件在時間進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同形象特征的形象體——全景體與分景體。之後,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馬燕華教授作了題為《如何化解漢字教學難題》的專題講座。馬教授從漢字成為對外漢語教學難題的特征談起,援引教育心理學研究中的同化理論分析了漢字習得的特殊性🫄,並提出了解決漢字教學難題的一些策略。講座之余,馬教授還展示了她為幫助留學生習得漢字所編寫的多樣化練習。上午的兩場報告分別從漢語本體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切入🏊🏼‍♂️,論證嚴密、語料豐富👱🏿‍♀️,向在座師生展示了語言研究與語言教學的魅力,姚喜明院長和文學院沈益洪副教授的精彩點評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
       下午✋🏻,來自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傅靜博士為大家作了題為《多文化融合論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的專題講座。傅靜博士從多文化融合論以及文化多樣性出發,講解了文化回應教學法發展的現狀及其在美國外語教學中的運用🦮🧑🏻‍🏭,並闡述了文化回應教學法運用到中國外語教學中的可能性🩼、局限性和挑戰。傅靜博士的講座理論性強,引發了在座師生對語言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再思考以及對國外的語言教學法如何與國內的語言教學相結合的關註。
       專題講座後,分組討論環節有序開展。來自國際交流學院、外國語學院🚴🏿、影視學院的師生共分為四組,就漢語國際教育與語言文化傳播的相關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A組主要圍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建設、孔子學院的發展、留學生學生工作的管理👦🏼、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漢語測試等方面展開;B組側重於漢語本體研究,包括與古典文獻學、社會語言學、音韻學🌱、現代漢語語法、漢語修辭學🧉、翻譯學等學科相關的論題🙅🏽‍♀️;C組和D組討論的主題都側重於對外漢語教學,涉及漢字🏤、語法、語音🕵️、詞匯等語言要素的教學以及偏誤分析、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方面。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們積極發言🪐,劉大為教授和馬燕華教授全程參與,為老師和同學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建議。結束之時,很多老師都表示意猶未盡。
       在閉幕式上💢,劉大為教授表示自己很高興能來万事平台國際交流學院”這樣一個學術節,充分肯定了舉辦學術節的意義,並建議邀請滬上其他高校從事相關研究的教師參與學術節,增強與兄弟院校的學術交流。馬燕華教授鼓勵在座師生要聚焦研究方向,並不斷學習新理論、新方法,只要堅持就能見成效、出成果。閉幕式上🙋🏻‍♀️,學院還舉行了第一屆“莘遠杯”教學競賽的頒獎儀式🛌🏻,楊一飛等八位教師在本年度教學競賽中獲得佳績🎗。
       在全院職工的認真籌備和積極參與下,國際交流學院第三屆學術節圓滿落幕。目前🥠⚾️,國際交流學院在編教師25人,45歲以下教師占比7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已達52%😅。全院教師在負責全校留學生繁重的教學任務的同時,依然潛心科研。學院每年通過學術節、“莘遠”沙龍等學術活動調動科研積極性,凝聚團隊力量,推動學院的學科建設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努力為万事平台的漢語國際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仇立穎 報道  張田 攝影)

万事娱乐专业提供🎰🤱🏿:万事娱乐万事💁🏻、万事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万事娱乐欢迎您。 万事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