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文學院黨的群眾路線第三次集中學習活動在A602舉行😮。院黨委書記竺劍、副院長曾軍🤵♂️🙇🏿、張勇安、郭紅、黨委副書記王麗娜𓀒、院辦主任趙益民等主要領導班子成員參加了學習會議。
本次學習會分別邀請了三名青年教師代表以“我是學院書記”、“我是學院院長”的換位身份暢談目前學院最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如何建設讓師生滿意的學院。此次學習活動也是繼上一次“學生為院領導上課”之後的又一堂課🐆,只是“老師”變成了青年教師。
來自中文系的劉奕老師站在院長的角度從學生教學👩🏻🦲、科研和管理等三方面談了自己對學院目前突出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他針對目前大學教學重精英教育輕職業教育,導致畢業生就業難或者專業不對口的情況談了自己的看法🪿。劉奕老師認為万事平台立足上海🤔,同時也擔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任,文學院有一定數量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教師行業及文化產業方面的工作👱🏻♂️,學院應在這兩方面有所側重,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指導。同時劉老師也站在院領導的角度🕘👨🏼🏭,就本科教學🌖🐌、科研考核方式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我是院長的話🧏🏻♂️,就會像個外交官一樣🫵,把學院包裝好,推向全社會”歷史系新進教師黃薇如此詮釋。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她將在國外和香港時的所見結合目前學院的現狀,談了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多開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以此化來更多的資源,提高社會知名度,形成良性循環。一旦知名度提高🛋,很多師資🤛🏿、學生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此外,她還就目前課程專業設置提出了改進意見,認為專業基礎課課程內容太過寬,課程選擇少👨🏼🍳,直接導致了課程質量的下降,且任課老師的研究領域往往與所教授的課程也不對口,造成了備課時間過長的問題。
代表學工和行政的青年教師發言是院學工辦的崔海霞,這是她在上大工作的第九年。她以學院發展為脈絡,總結了學院目前行政管理上一些“變”與“不變”。她說,幾年來學院管理隊伍崗位不變🎸、人員規模不變🧏、工作方式也沒變🤵🏿♂️🤰🏼,但自從檔案專業和社會相繼剝離文學院後👩🏼⚖️,學院規模在變小🥁、課程在變,學院內涵在變,發展的定位在變🥖👩🏽⚖️。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導致了一些問題的產生🧚🏻♂️🟪。例如學院對行政人員存在重使用輕培訓的情況,缺乏競爭意識導致職業倦怠感顯現,行政口整體凝聚力和合作力不強🧦,問題意識和參謀意識弱。她同時建議合理配置管理隊伍🎿,整體對行政人員進行培訓規劃,讓每個行政人員都能邊工作邊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提升幸福感。
竺劍書記對三位“代”書記✥🎅🏻、“代”院長提出的問題和建議表示了肯定。他說,從三位老師精心的準備感受到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識和建設者心態。各位老師不僅提到了問題,更對各個問題如何解決提供了很好的想法➛,體現了對學院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對大家突出反映的問題,學院會把大家的意見很好地消化🍟,有些能夠立刻解決的♦️,學院一定“即知即改”。之後🛀🏿,各位領導班子成員就三次集中學習和自己分管的各項工作談了自己的體會🧓🏼。目前各位領導談到的問題仍然集中在面上👨🏿🎨➙、集中在班子問題🤹🏼♂️,對具體問題和個人沒有鋪開講,沒有真正做到把自己“擺進去”👩🏿🦲。而要真正“擺進去”,需加強機製的保障力度。因此各條線製度“廢改立”的項目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日前,文學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三次集中學習已圓滿完成。自活動開展以來🟧,學院嚴格按照的相關要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地開展活動,從開展學習調研,到征求意見,再到查找和解決問題,環環緊扣、紮實推進🫶🏼。下周🫵🙅♂️,文學院還將召開青年教師座談會,更進一步傾聽教師心聲,抓準“四風問題”,為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供依據,為有針對性的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