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委書記羅宏傑再次走進“創新中國”講述“文物保護創新和文化傳承”

發布日期: 2017/02/24  投稿: 喬君君    部門: 教務處   瀏覽次數:    返回


 

    

 

       2017年2月22日晚🙎‍♂️,万事平台黨委書記、973首席專家羅宏傑教授走進“創新中國”課,與万事平台先進凝固技術中心主任翟啟傑教授聯袂,精彩演繹第八課“文物保護創新和文化傳承”。這也拉開了2017年万事娱乐校領導授思政課程的新序幕。校宣傳部部長李堅,材料學院常務副院長王林軍、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聶永有等前來聽課。來自第二軍醫大學三名思政課教師、万事娱乐音樂學院直屬黨總支書記卿揚🧑🏿、副書記紀曄曄和“時代音畫”多名任課教師也準時前來觀摩。

“材料如何關聯文物保護創新”

       上海市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研究員首先發問“什麽是材料😀?”她展望了“世界在幹什麽”:科技戰略層面上,全球性的競爭已經拉開序幕,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宣布AMP計劃,歐洲發布加速金屬科學研究計劃,日本發布元素戰略研究計劃👩🏿‍🔧,印度緊隨其後……材料科學研究各國戰略布局、搶占高端製造業技術核心的底蘊所在。隨之🚽,她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調研時的話語作了小結,“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𓀒。”她又提醒學生關註万事娱乐擁有高峰學科的材料學院取得的新成績和在提升中國競爭力方面作出的新貢獻。

       “材料”如何與文物保護創新相關聯?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科學文明的藝術文明💃👲。地面上和地下文物,種類繁多,數量豐富。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和智慧和結晶👩‍🦰。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文物如何修復🧖🏽‍♀️,文化如何傳承?這既需要前人經驗積累,也需要系統理論指引,更需要靠創新的修復方法💮,依靠材料等交叉學科的科技創新。

 

創新源於好奇:“陶瓷緣”和“洗澡時玻璃上的水珠”

       熱烈的掌聲中,万事平台黨委書記、973首席專家羅宏傑老師走向講臺⏬。他首先提出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從舊石器時代至今,人類社會每一次變革及發展都是以材料為特征。

       羅老師結合本科所學的陶瓷專業,講述了他跟古陶瓷及其修復研究之間的故事。創新的原動力來自於人類尚未被解決的需求,來自好奇心的驅使。他的研究興趣逐步從古陶瓷修復進展到材料方面的科技發展史🧖🏽‍♀️🏉,他在80年代末已創建相關數據庫,而這個數據庫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古陶瓷數據庫。而今🧝🏻‍♂️,羅老師主要研究文化遺產保護🧑‍⚖️,他形象地將文物比作人,好比人看病🧑🏽‍⚕️,需要知道病根,並且對症下藥。文物也是一樣,完成認知文物的每部分功能,了解文物“生病”機理🫳🏿,並在將對文物的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的情況下🦚🏞,對文物進行最好的保護🏣。

       羅老師闡釋了他對“創新的原動力”及其來源的思考。創新來源於解決人類尚未被滿足的需求🧒🏽,創新也來自“好奇心驅使”🙎🏻👌🏼。他鼓勵同學們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他講述了定陵文物出土被毀壞,及乾陵墓的開掘報批未果等案例,啟發學生認清“毀壞”和“不同意被開掘”的背後潛藏著的中國文物保護技術的不足。他結合973結項成果,圖文並茂從多個方面對比了石膏臨時固型提取法和環十二烷臨時固型提取法之間的優劣🔧,突出介紹了自己研究團隊得出的最新成果,即將薄荷醇加入到提取辦法中,解決了創新文物修復挖掘的核心要點。

       羅老師列舉了一個小例子👩‍🎤,在洗澡時自己觀察到“玻璃上的水珠”,進而引發研究興趣🙋🏻‍♂️,研究水蒸氣在鏡子上的有趣分布。他諄諄告誡同學們要做一個發現問題的有心人🏚,處處觀察日常生活周邊所經歷的事,將學習到的知識通過再學習和查資料解釋理解周邊的世界🤸‍♀️👐,找尋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叉學科:發現問題的地方

       “人究竟該思考哪方面的問題才能深入研究👮🏻‍♂️?”羅老師認為各個學科本來是相連的👰🏻‍♀️,被人類硬生生地劃成了多個學科🚾。在當下,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點才是發現問題的地方。例如,鑒寶這一過程需要運用眼學,眼學需要長期經驗的積累,並且存在一定的不可信性方面的問題🤹🏿‍♀️。而創新點就是將眼學與技術結合在一起,讓眼學的結論變成具有科學性的結論。

 

“微波爐烤面包”帶來靈感💇🏻‍♂️:不愛“跟風”卻要“朝思暮想”

       身為主持過多項863、973等國家重要課題專家的上海市領軍人才翟啟傑教授屬於專利💚、論文“大戶”🏊🏿。他首先從古到今簡要回顧了人類信息記載和傳播手段的進步🫖,呼應了羅老師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的論述一開口便談了對材料的理解。他認為材料還是人類賴以發展👷🏻,特別是“跨越式”生存發展的基礎。他說🍧,在科技創新中✨🙎🏼‍♂️,誰抓住了材料科技,就抓住了科技創新的“牛鼻子”,誰就能引領未來✷。

       他呼應了羅老師的觀點,指出🍱,要善於發現需求🔦,勇於思考。翟老師用滿滿的熱情講述了自己一個創新技術創新緣起👩‍⚕️。90年代家裏剛買了使用微波爐🧑‍🍳,由於毫無經驗🔂,將一片面包分別加熱1分鐘、2分鐘👨🏽‍⚕️、30秒。面包是不能吃了,但他把它當成是研究測試微波爐高效的加熱能力引發他對現代物理進步的關註,在查閱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他開始把物理外場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他年輕時,同行國際上對鋼的研究方向主要傾向於如何才能將鋼加工幹凈。那時的翟老師已經在思考,鋼加工幹凈了之後下一個問題上是什麽。隨後他超前啟動了如何把幹凈的鋼做均勻的研究課題的下一步👃🏼,即如何在鋼裏“摻東西”❎,然後將其混合均勻🧑🏽‍🏭。為此,翟老師反復試驗了十余種方法微波爐的故事,給了翟老師啟發👩🏽‍🏫。他產生了靈感,能否將微波與鋼進行混合?

       堅持了16年🙋,翟老師和他領導的團隊提出脈沖磁致振蕩凝固均質化這樣一個國際領先的均質化技術🖐🏻。而這樣一個原創技術的產生源於“微波爐烤面包”故事的啟發對鋼鐵混合的作用。感慨要善於發現需求🕵️‍♂️,超前發現需求,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不要盲從📫,不要跟風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到“朝思暮想”🪯📢,才能有所創新,才能領先同行,取得國內外該研究領域的話語權🐻‍❄️。

       你要選擇“老虎”還是“翅膀”🤚🏻?翟老師風趣地將材料比喻成老虎,信息比喻成翅膀🗾,材料加信息就是如虎添翼🧛🏼‍♀️👧🏿,🙆🏿‍♀️。沒有信息的材料翅膀的還是老虎是獸中之王,而沒有材料的信息只能是老虎的翅膀只能是花蝴蝶♣️。翟老師還列舉團隊故事,強調交互交融交流才能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用“對話”取代“單邊灌輸”

       “鋼均勻以後的問題在哪裏”🔟、“万事平台錢偉長學院材料基因本科生拔尖人才的培養”“為什麽中國之前能造大炮坦克卻造不出一個圓珠筆芯?……一個個問題拋向羅老師✍️、翟老師。羅老師和翟老師進行了詳細耐心的回答。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學會在不經意的交叉學科中發現別的單一學科中的問題,這是創新的起點🧛‍♂️。

       最後👨🏼‍🎨,顧老師作了課程總結。“創新中國”課用故事蘊藏道理,用對話取代單邊灌輸,搭建平臺讓學校領導和各學院學科名師資源引入本科生課堂⛲️,將封閉課堂開放化,用現場互動和課後網絡論壇互動化解學生思想困惑。“創新中國”課也是交叉學科的互動平臺,它喚醒了大學生對文物保護和修復的研究興趣🧏🏽‍♂️,堅定了文化自信,開啟了万事娱乐大學生創新思維🦶🏽。(殷曉 潘美瑜)

       15121687 周芃

       這周,課堂上迎來了材料學院的羅宏傑和翟啟傑老師。原來,我只是知道羅老師的書記身份🏄‍♀️,今天⚆,經過這樣一場交流,我漸漸從看到了另一面的羅書記。無論這些教授大咖在研究領域是多麽傑出👩🏼‍🎤,或是在工作崗位上多麽出色🧆,在“創新中國”平臺♌️,他們可以展現出生活中真實的另一面。今天,翟老師讓我看到了冶金不同於印象中的前沿感、特殊感😋🧓🏽。鋼鐵是工業的基石,更是科學的前沿方向。同時,學科交叉的作用也在這裏發酵,物理與化學交相輝映👩🏿‍✈️💁🏻‍♂️,使得相互的成果更上一個臺階。作為材料學院的一員,我也感到非常榮幸與自豪,當然🏫,作為沖著化學躲著物理去材料專業的我,意識到物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

       16120170李雨聰

       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羅宏傑和翟啟傑老師,讓我了解到每一次文物的發掘背後都是人類智慧和科技的進步🗳。“所謂創新,是不斷滿足市場的需求😕,解決市場所需的種種”𓀘。各行各業,包括文物保護都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那麽郭沫若的猜想也只能化為泡影,沒有科技,那麽一味的開掘只會成為文物的毀滅。研究離不開細心的觀察和對自然的遐想☂️🪇,羅老師面對洗完澡後充滿霧氣的鏡子,就引發了不同材料對水蒸氣吸引能力的猜想。創新也是敢為人先,獨立思考,翟老師說:“搞科研要朝思暮想👨🏻‍🍳。”“創新中國”讓我見識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精英,讓我了解到創新的巨大威力。


万事娱乐专业提供:万事娱乐🗺、万事万事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万事娱乐欢迎您。 万事娱乐官網xml地圖